尚训网尚训网合作机构>杭州培训学校>杭州近江昆仑小码王少儿编程培训机构
杭州近江昆仑小码王少儿编程培训机构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位置:尚训网 > 兴趣爱好 > 少儿编程 > 儿童为什么要在编程环境下学习少儿编程?  正文

儿童为什么要在编程环境下学习少儿编程?

发布时间:2020-06-11 14:52:21来源:尚训网综合

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t,1928~2016),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是推动少儿编程的先驱。该书基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所提出的建构学习思想与“改变了全世界数百万儿童的创造和学习方式”的LOGO环境, 较为完整地阐述了佩珀特为儿童研发编程环境的用意。

佩珀特认同皮亚杰关于“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的观察,认为幼儿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其学习过程有着许多值得学校借鉴的特点:

1.它是有效的(所有的儿童都会);

2.成本很低(既不需要教师也不需要开发课程);

3.人性化(儿童似乎无忧无虑地做这件事,没有明确的外部奖励和惩罚)。

这种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产生的自然、自发的学习,也被称为“皮亚杰式学习”(Piagetian Learning)。

伴随儿童年龄的不断增加及其思维的不断发展,周边的环境往往就不再具备继续支持他们自主进行高深知识探索的条件,这时候他们就需要进入学校,以开展更专业化的学习。

佩珀特理解学校出现的必要性,但又批评现在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文化让儿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分离的学习

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抽象知识,较少能与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以物理学为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都是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的定理定律,学习的过程就是做题、计算,学习效果主要看考试成绩。即使是物理实验课,也是在验证公式定律,而不是让学生去自主发现。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能学了几年物理,但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有可能还没弄明白,这就很难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地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问题,更别说创造性地发展物理学了。佩珀特把这样的学校教育称为“分离的学习”,即学生对学习这样的学科知识没有兴趣,更别谈动力。

对错文化

学校的教育否定儿童的直觉思维,“对错文化”挫伤和损害儿童的自信。很多证据表明儿童会自己建构对事物的解释,如有儿童认为风是树枝摆动的结果,因为手在脸庞附近挥动时,就会产生很明显的风感。

如果对提出这一理论假设的儿童说:“这个想法很好,但这个理论是错的”,估计大多数儿童都会因此认为自己建立的理论是徒劳无功的。学校就是经常这样通过强迫儿童接受“正确的知识”,来完成人类文明所传承的任务。

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很多学科都不教学生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只要求学生记住和会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做题只有做对和做错两种结果,而养成了按照标准答案回答问题的习惯,会坚信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只要与标准答案不同,都是不可取的。

而且,当儿童因为不理解而记不住、学不会的时候,就可能被周边人甚至自己暗示为不具备学习这门学科的“天赋”,从而失去自信,变得愈发不爱学习、不想学习。

佩珀特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天生的学习者”会慢慢变得不会学习的文化根源。而要改变学校教育的沉疴,就需要从改变学校教学的理念和学习环境入手,溯本清源,去创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

上世纪60年代,西摩·佩珀特专门为孩子设计了一种叫“Logo”的计算机语言,一改枯燥的程序设计,通过操纵屏幕上的海龟绘制各种图案来学习编程,寓教于乐,强调创造性的探索带给学生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

佩珀特谈到他之所以要研发LOGO系统,就是希望用计算机创造“简化世界复杂性”的微世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这个世界中通过思维中介物(海龟)开展自主性探索。编程语言是学生操作微世界的工具,是计算机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的一种形式。

佩珀特研究少儿编程环境的目标,就是要支持儿童自己设计出可以操作的物件,让儿童在操作这些物件的过程中建立所学内容与个人体验的关系,享受学习的乐趣。

相关内容: 少儿编程 编程环境 学少儿编程

同类文章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