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大家都选择在网络上汲取相关知识内容,比如小学语文导入十种方法,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小编也是翻阅整理了相应内容,下面就一起来看一下吧!
(资料图)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导入十种方法及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即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的方式。《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复习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
例如学习《别踩了这朵花》这一课可以这样导入: 花花草草花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课前同学们也预习了,这篇课文是讲蒲公英的,蒲公英是我们都知道的,那么为什么引起冰心奶奶的关注呢?它到底是一枝怎样的花呢?那么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
二、设置悬念法
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最后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桂林山水》可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而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美妙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故事导入法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对小学生而言则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小学生更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
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 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音乐导入法
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作为导入的途径。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第五册《让我们荡起双桨》时,课前用录音机播放 让我们荡起双桨 这首歌曲,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名言引入法
名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名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引用与本课题有关的名言名句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教学《晨读》时,出示名言名句: 为中华人民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老师说: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好好学习,记住周总理说过的话。现在我们就学习《晨读》,这样学生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自然而然地去学习课文。
七、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一些谈话,引起学生注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
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但是也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否则还没上课就离题万里了。谈话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不然会影响课堂结构的层次,影响教学秩序和效果。
八、实物导入,亲身体验
用实物导入,可以将教学内容直观化,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体验。运用实物导入法,能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什么都喜欢亲身体验一下,所以实物的出现,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关注课堂学习。
但是实物在课堂上出现也容易引起一些学生的过分关注,教师要控制好实物观察的时间和度,尽量让学生能将实物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尽快回归文本。
九、图片导入,视觉冲击
尽管义务教育s版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有插图,但是为了能吸引学生课前的注意力,有时候用自己准备的一些图片导入新课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三年级上册《七颗钻石》,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先出示夜晚星空图,吸引学生观察图片,找到大熊星座,并问学生: 你们知道关于大熊星座的传说吗? 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很想知道这个传说。
于是教师便说: 它可是七颗钻石变成的呢!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这样就导入到课文学习中,学生会带着很浓的兴趣主动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
还有一些美丽的写景课文,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走进丽江》等课文,可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照片,让学生领略美景的同时思考如何用语言描述这些美景,这样导入新课,学生的感受会更深。图片虽然没有实物那么直观,但是精心制作或挑选的图片能冲击学生的视觉,加深学生对画面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音乐导入,激发情感
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也能激发人的情感,所以用合适的音乐导入语文课堂,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选择合适的音乐导入,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不过能用音乐导入的课文并不是很多,教师可适当运用。
2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技巧 一、用激情渲染氛围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 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温度 她认为: 没有温度的男人,在课堂上是立不起来的空麻袋;没有温度的女人,在课堂上就是一点没人爱的旧瓷碗。一点感觉都没有,没有魅力。
好的教师无论怎样的气候与环境,总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师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课堂的温度。这种温度的提升需要老师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老师的 精 、 气 、 神 。在老师 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领下 ,学生 心灵丰满 起来,精神充实起来。
学生的思想在课堂张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精彩正是来源于老师激情的点燃,来自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老师热情的鼓励。就这样,学生的信心被一点点激发,学生的激情被一点点点燃,学生的思维在一点点的燃烧,课堂的温度在一点点提升,以至于沸腾。
常听到不少同行埋怨: 现在的学生上课没激情。 我想,其实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它们隐藏在学生的内心,只要我们用自己的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的导入:
师:同学们坐得真端正,一看就知道是守纪律的好学生,冒昧地问一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违反过纪律?
生:有的说 有 ,有的说 没有 。
师:老师欣赏你们的坦诚和勇敢,但是更提倡大家向刘洋和高敏学习,学习她们在老师不在的时候,也能遵守纪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自律 ,那同学们要做到 自律 这两个字很不容易吗?
生: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可能说不难,有的同学,特别是好动的学生可能觉得比较困难。
师:是啊,同学们,我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做的事,可是我们要注意分清对错,如果明知道做得不对还要去做,不能自律就不好了。那么,今天老师就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美国的著名建筑设计师,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时刻严格自律,从而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信任。可是他的自律精神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秘诀?
生:想
师:好,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穿越时空,一起回到他的小时候,看看这位美国著名设计师小时候的经历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自然引出 自律 并使 自律 贯穿全课,激发了学生的语文激情,这样我想学生学习下面的课文时,热情会更高一些,为学习文章做好了铺垫,因此,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激情吧。
二、借道具点燃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托尔斯泰曾说: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那么怎么才能让导语在第一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我觉得在导入的时候借用一下道具,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道具有视觉型道具,比如,结合课文的实物演示,近距离将读者与作者,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是作者精心绘制而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它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兴趣;还有视听型道具,比如录相、FLASH动画等,视听结合,能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和兴趣。
我在教《非常漂亮的贝壳》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贝壳。上新课时,让学生将贝壳放在讲台上,一起观赏,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教学。
又如教授《小柳树与小枣树》时,我运用FLASH课件作为导入新课的辅助材料,它融画面、文字、音乐于一体,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很快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它们之间对话,生动形象地使学生懂得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 这一深刻的道理。
适当地借助教学道具可以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从而唤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气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升入理性。
三、设悬念启迪思维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悬念应生动形象、简洁鲜明。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 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 学生答: 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 我说: 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
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 《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
有位实习老师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 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 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 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 嗖 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四、讲故事、猜谜语构建愉悦情感课堂
学生大都很爱听故事、猜谜语,每每遇此都很认真,兴趣特别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新课时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谜语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极好的效果。
例如《女邮递员的信》的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猜一条谜语。谜面是:身穿绿衣裳,工作特别忙,送信又送报,人人喜洋洋。谜底到底是什么? 对,是邮递员。有一位女邮递员还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她一天的繁忙,但有意义又很有趣的生活。我想大家一定愿意知道她信中的一切,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女邮递员的信》。
虽然谜语很简单,但因为教师丰富而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肢体语言,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了,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马上就调动起来了。整堂课都在非常活跃的气氛中进行着 这就是利用谜语或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入方法。
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把学生由 要我读书 变成 我要读书 ,从而进入 愿学 、 乐学 的境界,调动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另外,还可以采用引经典,温故知新,介绍背景,做游戏,音乐、歌曲等方法引入课题。选用什么样的导入形式,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灵活的思维,创造的头脑,而且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必须依据如下原则:灵活性原则、精练性原则、实效性原则、规范性原则、知识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思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设计导入应注意 实 (讲求实效), 精 (精明扼要), 活 (方法多样), 美 (给人美感享受)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兼顾启迪学生的思维。
3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浅谈 一、运用悬问设置法进行新课导入
好奇是人的天性,小学生特别强烈,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二、运用破题释疑法进行新课导入
所谓破题释疑,就是新课教学伊始,抓住课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引导理解,让学生明确课文主旨,再通过激趣使学生进行入学习状态。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理解,让学生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就使学生进行了学习状态。
三、运用背景介绍法进行新课导入
刘勰在《文心雕龙 知音》中说: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章不是信口雌黄,每一段佳文都是作者因情而缀。这 情 本身如果就有趣,能激发人的学习动机,那我们就可以进行挖掘,组成一段新颖的导语来开启新课教学,也是可行的。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介绍课文背景导入新课。例如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就是这样导入的: 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 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 接着说: 《月光曲》的谱写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吧。 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新课导入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多情的语言加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与情境共鸣、与文章共鸣。
总之,导入有法,但不定法,贵在得当,在众多导入法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善加选择,精于组合,尽量发挥导入能激趣诱学的作用,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高效课堂建设。
4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导入技巧 一、满含情感,深情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饱含深情的描述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
如:上课时,我将周总理的名言 我要像春蚕一样,把每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 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然后用低沉、缓慢的语调饱含深情地说: 同学们,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党为人民操劳一生,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人民,他心中始终装着别人,惟独没有他自己,在他临逝世前,想到的还是别人,1976年1月7日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对守候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说: 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
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静默了片刻后,老师继续说: 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著名女作家柯岩写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板书课题)通过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逐步展现周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亿万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无限深情。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用心体会诗人感情的抒发、巧妙的构思。
二、精美诗文,美轮美奂
诗词名句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其内在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气氛,而且能创设 先声夺人 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
有位老师在讲《沁园春 长沙》时是这样导入的: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多么令人伤感的景象!而我们要学的毛主席的名篇《沁园春 长沙》,却为我们描绘了一副生机盎然的秋天的图画,真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板书《沁园春 长沙》)。
三、优美音乐,奠定基调
音乐是一种抒情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节奏的抑扬顿挫,用直感的方式,使人获得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就会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氛围中,奠定感情基调,去感知作者所要表述的内容。
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我是这样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音乐声响起,在激昂的乐曲声中,老师介绍道: 贝多芬的耳疾起于28岁,自此至57岁逝世,其间二十余年,他坚持创作,终于谱写出了伟大的《第九交响曲》。
所以,贝多芬的伟大,绝不只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还在于他勇于直面人生的苦闷,并将音乐融入与命运的不屈抗争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耳聋后的贝多芬,这个被命运扼住咽喉的人,在生活中是怎么样的形象。 在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让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感受整首词的悲凉、愤慨、悔恨。从而更好的来理解这首 血泪之歌 。
四、情境故事,意趣横生
学生的情感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以积累感情,从而形成动力,使上课效果大大提高。如上《愚公移山》这课时,我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同学们对李白这个人应该不陌生,他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号称 诗仙 。
可是这个人小时候读书却不认真,贪玩厌学,整天东游西逛。有一天,李白去到一条小河边,碰到了一位老妇人,老妇人拿着一根铁棒不停地在石头上磨。李白问老妇人为何要磨这根铁棒,老妇人说要把那根铁棒磨成绣花针。
李白深受老妇人的精神所动。回家从此勤学苦读,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提问:从这个故事中同学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绝大部分同学能够回答: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持之以恒。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同样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
五、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 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学生越惊奇就越想知道,思维就会越积极。曾经有个盲人乞丐,胸前挂块写有 自幼双目失明 字样的牌子,沿街乞讨,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一次,他遇到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称自己身无分文只能送他一句话。
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一句话后,人们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请同学们猜猜,诗人送他的究竟是一句什么样的话 诗人赠送的话是: 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 同学们,这道理其实很简单:谁都认为春天是最美好的,这个人居然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见,自然是最可怜最值得同情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的《春》,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六、演示实验,寓情于理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我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好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
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一下被 吊 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学习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上是整理的小学语文导入十种方法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