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总有小伙伴问小编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 朗读技巧指导是什么,小编为此在网上搜寻了一些有关于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 朗读技巧指导的知识送给大家,希望能解答各位小伙伴的疑惑。
(资料图)
加强课文朗读的训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其实朗读训练有很多方法,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 同桌互读 即同桌两人之间互相读。这样两人可以互相监督,及时改错。有一人一句轮读法;也可一读一听交替进行。这样同学之间不仅可以进行朗读竞赛,还可以使偷懒的学生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小学语文教材里的部分课文都适合同桌互读。如低年级的《操场上》、《四季》,高年级的《有的人》、《白桦》等。
二、 师生互读 所谓师生互读,就是老师读上一句,学生接读下一句。这种读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倍感读书愉快,在朗读中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和谐。培养学生用感情读,去与老师比高低。
如低年级的《影子》、《小小竹排画中游》、《菜园里》等,中年级的《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等诗词,高年级的《我们一起去看海》、《春夜喜雨》等诗歌和日积月累中的诗句,可以采用师生互读法。
三、 分组读 班级可以按座位分几组,一组读一句或一小段,轮着读;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和竞争意识,老师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适时积极的评价。这样循序渐进,可调动每个小组的集体意识和朗读热情。
如低年级的《燕子》、《燕子专列》中年级的《鸟的天堂》、《火烧云》等课文和高年级的《忆江南》、《秋思》、《至老鼠》、《爸爸的鼾声》等诗文,均可以采用分组读法。
四、 配乐朗读 也就是在出示课文相关图片或课件的同时播放轻音乐配音的朗读方式。该读法可以燃起学生的朗读激情,使学生精神愉悦,静心安神,加之图片效应,使他们在朗读时进入情境,扩展想象的空间。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使每个学生对同一篇课文能读出不同层次的理解。
如低年级的《阳光》、《秋天的雨》,中年段的《盘古开天地》、《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高年级的《山雨》、《月光曲》、《林海》等课文,采用配乐朗读,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五、 拍手读 节奏感强的儿歌或古诗歌,可以边拍手边读儿歌(诗歌)的方法。可以自拍自读;也可同桌对拍边拍边读。这种读适合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小学生,经过尝试,该读法小儿童十分喜欢。
低年级的儿歌《小小的船》、《雪地里的小画家》、《那座房子最漂亮》等课文,采用拍手朗读再好不过。
六、 分角色朗读 这种读法在老师眼里觉得俗,但在预习时语文提前让学生确定好角色预习,课堂上让学生把握好角色,使他们能全身心融入课文角色情境去读,使课文像话剧一样富有感染力。
低年级的《坐井观天》、《骆驼和羊》高年级的《中华少年》、《地震中的父与子》、《 精彩极了 和 糟糕透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课,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读,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
此外,还有我们习惯用的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开火车 读、男女赛读、齐读等方法。对不同课文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
作为我们教者,应在语文教学中,精心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使朗读对学生有吸引并能调动他们的朗读激情,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朗读中学习语文。
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一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
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 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 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
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 六不 ,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 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
如: 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 |表示停顿较长, l 表示_般的停顿, . 表示读重音, 一 表示速度加快, 表示速度稍慢, / 表示升调, 表示降调, 。 表示曲调。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了目标性、可感性。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有所凭借,他们就能绘声绘色地读出春天的美丽。
在以后的文本朗读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技巧,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二
一、自由朗读,扫清障碍。
先让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个人读、小组读),碰到不懂的生字新词,自主地翻阅资料解决,或请教老师,扫除障碍,初步把握课文意情。为了增强目的性,还可通过生字词的练习或听写,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促进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二、个体朗读,理解内容。
抓住重点,理清思路,定好情感。如教《月光曲》时,让学生听着 月光曲 ,进行个体朗读,想象和穷兄妹一起静静地听着,想象着月光、大海 在唤起的情感中享受美文之情,步入陶醉之境,读出 舒缓升起 逐渐增强 激昂澎湃 的景韵!再了解贝多芬感情的变化:对穷兄妹的同情 遇到知音的激动 茅屋里产生的激情,整体把握课文,并从中感悟一些有感情朗读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确切把握感情基调,也可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或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独立试背,感知情意。
线索理清后,放手让学生独立试背。课堂上,可采用小步子策略,进行分片段背,不求背全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四、交叉互背,深入品味。
此时让同桌互相有感情地背诵,深入品味感情与文字的融合。
五、
表演背诵,逐步升华。
演背,声音要宏亮,最能体现大声朗读的魅力。边背边 演 ,当然要深知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才背得生动。刚开始时,可让学生指着图片或影片来作解说性的背读,逐步让 想争冠军 的人以形神作手段,绘声绘色地
表演背。
六、比较性朗读,让学生深入感悟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收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朗读,才是语文朗读的有效途径!
1、精选片断,比较朗读。
片段内部或片段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有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等。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 总 分 总 的关系十分明显,引导学生以 平缓引序 轻快赞赏 深情赞叹 的情调,朗读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的特点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文段,进行举一反三的比较朗读,理解用 排比、比喻 等修辞手法写桂林山水之独特美,感悟赞美之情,明白文章结构,整体把握课文,为学生写作类似文章提供范本。
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引导学生选择片段顺序朗读:烈火烧身时邱少云外表 我 的心理活动 冲上高地,消灭敌人。让学生分别读出 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 我 内心的担心、矛盾、痛苦 满腔怒火,报仇雪恨 ,感悟其英雄与伟大,这时学生的情感波涛一浪高过一浪,完全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
2、重组语句,比较朗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深,所以未能在朗读中恰切地表情达意。这时,教师要重组语句内容,帮助学生体会其含义,可用删、换、添、调、补充等方法。
如《珍贵的教科书》中有句 那捆书完整无缺地压在他的身子下面。 删成 那捆书压在他的身子下面。 在比较朗读中,学生对指导员舍身护书的精神便心领神会!
3、着眼差异,比较朗读。
由于学生的思想经验、方法角度不同,对文中事物进行再创造时,投入的情感和想象就不同,所以要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加强比较性朗读。
一是同一学生前后几次的朗读比较。相信学生能读得更好,读得不好允许重读,给学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有针对性地测试学生的朗读情况,给予表扬。二是不同对象同一段落的朗读比较。教师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
比较中,既要鼓励学生互相挑刺,又要诱导学生发现其他同学的亮点,更是激励学生勇于挑战。在民主、平等、激励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课文的理解也逐渐进入佳境。
对比较性朗读评价时,要遵循 低学段重感知性朗读 高学段重感受性朗读 的特点,循序渐进,因人而异,达成全面有效的小语朗读。
七、感情化朗读,让学生升华情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课堂内外,晨诵夕读,点滴之时,方寸之间,无不可成为有感情朗读的天地!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在感悟周总理生活简朴之品质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展示重点文段 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后,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感知大意;再诠释重点词 极其简单 、 如此而已 等词意后,又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感知文义;接着,漫谈房子的过去的尊贵豪华,对比现在的 极其简单 、 如此而已 ,让学生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的品质之伟大,又让学生带着敬佩与爱戴之情大声朗读,读出情感。
就这样反复朗读,比较朗读,通过 读入 到 读出 ,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周总理生活之简朴,品质之伟大,无须师言,却给学生以情感冲击,心灵震憾!
八、课外,求 。
课外阅读给予人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终身学习的根基。
课外阅读指导时,采用 大声朗读 与 静心潜读 相结合。因为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足以保证较长时间的默读理解,单凭视觉作为信息接收途径,小学生会渐渐远离课外阅读的!造成读得累 读不懂 不爱读!
积极构筑有感情朗读的展示平台,不错失任何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途径。如开展 书香校园,读书伴我行 活动,建立课外读书会,进行课外朗读比赛 让学生展示语文朗读之个性,享受语文朗读之喜悦!
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三
一、创设情境,读出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说明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浓厚兴趣,必须使学生自己喜欢学,渴望学。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欲望.用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而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小学生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以及老师的范读来渲染课文情境,可以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带着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对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产生读书的欲望。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等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
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 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二、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读出时效
在很多阅读教学课堂中常常存在朗读时间不充分的现象,充斥于语文课堂的 讲问教学 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还有不少学生连一篇课文都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马上转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因此,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三、教师重视示范朗读,发挥带动作用
哲学家黑格尔说: 教师是孩子的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感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例外。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必须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吃透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确定朗读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时间安排,细细推敲课文的感情基调,对重点句段的不同语气、语调、轻重音、语调等要心中有数,并亲自 下水 示范感情朗读,或在课堂的情绪高潮中即兴范读,或在学生朗读读不到位时引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语速、语调,指导学生进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有了这些准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会得心应手。
四、朗读时,需要教师激励性地评价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朗读得十分出色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当学生朗读得不尽如人意时,教师要予以点拨,给予鼓励性的语言。评价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示范,学生稍有进步再次鼓励,帮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
五、优化朗读教学形式,提高学生朗读水准
1.形式多样,合理运用。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主要有:(1)听朗读;(2)范读;(3)引读;(4)分角色朗读;(5)齐读。
2.精选练点,锤锤有声。古人有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中,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 一把抓 的广而不实。因此,要把精力和时间用在点子上,每次训练都要有侧重点。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一课,我在备课时,重点了这个问题 从课文的那些地方看出珍珠鸟可爱 的品读训练:在课文中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珍珠鸟的部分,然后好好读读,谈谈你的感受,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就不在话下了。
以上是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文朗诵方法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