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预习就是预先学习,具体而言,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默读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譬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摹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
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二)查问
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三)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 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 ,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四)摘抄
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 ,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五)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最好书面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
一 1. 工具式预习。工具式预习是以字典、词典为工具的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学习。
预习课文时,往往会遇到没有学过的生字、新词,要了解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就要运用字典、词典。学生预习课文时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就能扫除语言文字的障碍,牢固地掌握这些字词的读音、意思和用法。
另外,对文中涉及的文史典故还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查阅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相关的知识。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自己的视野,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查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 读书式预习。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技能,而课前预习时,读书必须做到:正确(字音读正确)、顺畅(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
读 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 其义自现 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 书读百遍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3. 质疑式预习。质疑式预习中的 疑 可以从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中寻找。这些学习栏目中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
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如课文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等。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画出来。
鼓励圈画批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标记。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画、圈、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会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
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4. 归类式预习。归类式预习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
归类式预习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鼓励摘抄词句。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 ,动手摘录,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学生的读书笔记也在使用中对学生更有价值,不枯燥了。
5. 检测式预习。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要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
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的思维。
6. 开放式预习。开放式预习是指让学生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提倡到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二
一、摘抄知识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预习 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二、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 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 导读 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 导读 ,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 预习 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
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 -- 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 ○ 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 = 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 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 ,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习惯。
这学期,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同时也让我知道,老师的教学是死的,而学生的学习中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
记得在教学《一件运动衫》这篇课文时,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篇幅又长,要在一节课内上完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怎么教呢?我在早读课时就先检查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的提问是很有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是文中的重难点。
如,有的学生提的是 小男孩这么喜欢运动衫,他却为什么用运动衫加上一元四角五分来换鞋? 小男孩付给售货员阿姨的钱还差五分,售货员阿姨为什么愿意卖出那双鞋,并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 我对康威先生说: 吉特勒先生说你的鞋子不能再修了,鞋底全坏了 时,为什么老先生眼睛里没有出现失望的目光? 吉特勒老人竟然用一只小狗跟那个男孩换运动衫 、、、、、、问题提得多好啊!这说明学生是认真地预习并思考了。
这么好的问题当然值得重视且要解决的了。于是谈论、争辩、达成共识,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都在释疑中得到了解决。
三、划分层次阅读培养自读能力
叶老曾说: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 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读通课文。 预习 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而后整体感知,才能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带着问题读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在 预习 中有这样的问题: 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后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怎么样了? 带着问题,学生边读边思,问题解决了,课文内容也就理解了。
3.精妙处多读。文章写得精彩的段落、章节,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第一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文笔优美,意境开阔。 预习 中提出: 预习课文,想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预习时,这一段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想像草原的美景图,直至成诵。
4.总结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使 预习 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四、围绕预习重点精心设计训练
不少课文在 预习 中涉及到了文章的重难点,提出了理解课文的关键性问题,包含着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围绕预习重点,确定语言文字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把预习重点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言训练相结合,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获得良好的整体效益。
例如,《草船借箭》一文,在 预习 中指出:查字典弄清 神机妙算 这个词语的意思,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画下来。这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围绕这一预习重点,可以设计以下训练:
1.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重点词语回答。初步理解 神机妙算 的意思。
2.讨论:周瑜为什么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试举例说明。
至此师生共同归纳诸葛亮 神机妙算 的表现:知人心,识天文,晓地理。周瑜的慨叹,反衬出诸葛亮过人的才干。这样设计训练,把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处于主体的位置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三
一、告诉学生预习语文的方法:
1、读好书
读书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课前预习时,所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则务必要做到:对(字音读正确)、通(语句读顺畅,不加字,不漏字)。课文读熟了,也就扫清了阅读过程中的第一障碍,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贯穿于小学阶段语文课前预习的最基本方式。
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发现,一篇课文学完了,有的孩子读起书来仍然是结结巴巴,错误一大堆。 读 的功夫如此,又怎能让 书义自现 呢?因此古人所提倡的 书读百遍 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2、用好工具
用好工具是以字典、词典为工具的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的预习,这一类预习常用于生字、新词的掌握。解释词语的预习,词义必须联系上下文解释,这样可避免学生不动脑筋地抄袭词语解释。
一开始,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规定必须解释哪些词语,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让学生按其所需,自己决定。这不仅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也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3、学会质疑
预习中质的 疑 可以从教材中课后习题中寻找。这里出现的问题往往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和重、难点,教师先教给学生找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掌握预习方法,并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质疑要少而精,集中目标,突出最重要问题来提问。
4、归类整理
归类整理是指对于同一体裁、篇章结构相似,写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师可先以一篇作为范例指导如何预习,然后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自主预习其他文章。指导预习的范例则起到种子、酵母的作用。
归类整理形式多种多样,可从课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重点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词等方面进行归类,再设疑解答,既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
5、合作预习
合作预习一方面指对于一些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困难,学生之间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针对一些有深度、有难度的课文,如节选的古典名著,学生们可小组合作分工,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预习方式,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共同完成预习任务。合作式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放预习
开放预习是指让学生到不局限于课本、工具书以外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如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学生在预习实践中,培养了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
学生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开始训练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
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法的指导。如分层分段的方法指导,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指导,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3、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注意方法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 教是为了不教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 终身学习 奠定基础。
三、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是一种不能代替的力量,加上预习大部分在家里进行,因此要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的指导,即要求父母要抽出时间检查子女的预习的完成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作适当的指导,还提醒家长要善于发现子女在预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并作充分的肯定,不应老在孩子身上挑毛病。
当孩子预习出现问题时,要求家长配合教师作耐心的教育和指导。
以上是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预习方法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