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训网尚训网合作机构>济南培训学校>缤纷鸟美术教育山东济南商河校区
缤纷鸟美术教育山东济南商河校区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位置:尚训网 > 兴趣爱好 > 儿童美术 > 如何正确“干预”孩子的美术创作?  正文

如何正确“干预”孩子的美术创作?

2020-05-13 14:32:30来源:转载

对孩子而言,艺术是平衡智力与情感的必要元素,它是孩子的好伙伴。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管孩子画画,什么指导都不给孩子任其发展?

不是的。

在具体讲“帮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就“帮助”一词达成共识,这就需要把两种帮助孩子的类型区分开。

孩子B可能会说:“妈妈,我不知道怎样画正在采花的我。”如果妈妈给孩子B示范“怎么画”那她就把成人的想象力强加给了孩子。换句话说,她向孩子B展示的是自己如何采花,而孩子B对采花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花朵在母女二人眼里是不同的:在孩子B看来,那些花可能比妈妈看到的更大、更鲜艳,或更高。母女二人对采花的体验也不尽相同弯腰时,妈妈的背部可能最先感受到变化,而孩子B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触碰鲜花的双臂。采花对母女二人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它可能代表了悲伤时刻,因为她总是在那天把采来的鲜花放在丈夫的墓前;对孩子B来说,那是一个开心的时刻,因为她总是为母亲节的到来而采花。妈妈眼里的孩子B与孩子B眼里的自己也不尽相同:对妈妈而言,孩子B只是一个小女孩,当她拿孩子B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时,她是从外部来观察孩子B的;孩子B还是个孩子,而且在她眼里一切都是以她自己为中心的,所以她的感受很重要。她只画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东西,她的情绪不能在妈妈的画里得到释放,所以妈妈的画对她而言毫无意义。那只是她自身体验的替代品,因此既不会让她对鲜花变得更敏感,也不会让她对自己与鲜花之间的关系变得更敏感。妈妈的“帮助”只能作为缓解病痛后遗症的临时拐杖,因为一旦孩子B发现妈妈可以“帮助”她一次,她就会反复来妈妈这里寻求更多的“帮助”,直到她在艺术创作上变得完全依赖于妈妈的“帮助”。即使我们对孩子B的画只做了一丁点改动,那它产生的影响也如同修改了整幅作品一样。我们给她提供的小小“帮助”与其画风格格不人,并且还会成为在剩余作品里无法得到应用的一种标准。这种画风上的差异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信,并最终导致“我不会画”的态度。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里所谓的“帮助”就是做范画,这种方式不过是对孩子的自由创作和自信的一种干扰;并且由于它抑制了情绪的释放,所以还有可能会妨碍孩子未来的幸福。总之,如果我们认为“帮助”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对她的体验变得更加敏感,那么我们把这种“帮助”称作引导。

“孩子,你采花时感受如何?你是站着采的吗?你的胳膊呢?采的是什么花?什么时候釆的?为什么采花呢?你最喜欢哪种花?”等等。这些问题会让孩子B意识到很多以前想都未曾想过的事。这样的引导让孩子对所要表达的事物变得更加敏感,是非常有益的。这样才是正确的帮助。

再例如,在儿童的绘画中,比例关系常会因为其重要程度而出现整体或局部的改变。如果我们纠正这些比例关系,就是在干涉孩子与其所夸大的事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只要孩子对此感到满意,我们就不应该干涉他的作品,那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压抑。

孩子把自己给妈妈送生日礼物的场景画了出来。她兴奋地拿着花瓶,但她害怕花瓶从她手中滑落。自然,她就会把手画得“不成比例”,但这就是她给妈妈送生日礼物时的真实感受。因为对孩子来说,她拿着妈妈生日礼物时的感受比她的外形更重要。无视这一事实,不仅会伤害她的感受,还会妨碍她的艺术表达。

但是,如果孩子注意到外在的比例关系,并且对某些比例开始变得不确定,如她画了一个不成比例的房子,并感到奇怪和不舒服时,她自己会说出来:“妈妈,我画里的小孩儿与房子比是不是太高了?”此时,你的回答不应该参考测量的尺度;相反,你应该尝试让孩子对比例关系的体验更敏感:“你认为你画的小孩儿能穿过那扇门么?如果她在这栋房子里,你认为她能看到窗外的景色吗?”这些问题能立刻让孩子体验到画中小孩儿的感受,并建立起一个清晰而富有生活体验的关系。

总之,没有必要纠正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毕竟,我们更关注如何保护孩子的自由和幸福,而不是要看到“迎合”普通成人品位的作品。而且,孩子作品中用到的比例关系通常反映了他们与实物之间的亲密体验。而一旦孩子自身有了探索比例等的强烈愿望,这时候我们才应该引导他们区发现建立在自己情感体验至上的正确的比例等其他的美术的正确知识。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正确帮助孩子画画的方式,其实主要的思路就是两个方面:

一,正确对待和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

二,不断引导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

这和刚才第二点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与感受力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不断培养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看,听,触觉,嗅觉,多让孩子接近自然,体会各种事物和参与有趣的活动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敏感度。而并在孩子画不出时,不断提示和演示。如孩子不会画打球,家长不能直接给孩子画出来,因为这是家长自己的打球体会,而可以不断帮助孩子回忆打球的细节和感觉,必要时可以再次演示打球的动作,帮助孩子体会打球时身体的活动和用力点等,这样孩子的敏感度会越来越高,他会更加开朗和自由的对生活充满探索和希望。

相关内容:儿童美术 美术创作

同类文章